您现在的位置:首页>Blog 

印尼海王 Raja Laut 的传说

作者:manager   发布于:2020-06-26 14:22:48   阅读:

Raja Laut —— 在印尼话里是海王的意思


Raja 是“王”,Laut 是“海”。很多印尼的公司或者船都喜欢用它当名字,显得很刚很传奇。
看了太多神话传说的大家,切莫以为此王也是个传说。印尼海王乃是实际存活了3亿年的远古生物、位列生物界活化石TOP1的腔棘鱼,名叫印尼矛尾鱼,生活在布纳肯公园以及美娜多周围海底。


seaking.jpg真不是我,我只是穿了一件类似的衣服

1593093633108676.jpg也不是我,我是它的非洲堂兄


这种鱼究竟有多不得了?可以称得上海王?


30秒科普 它是你我坚强倔强的远方亲戚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生命源于海洋,陆地生物都是从水里生物进化而来的,为了上岸,鱼需要进化“肢体”以支撑住失去浮力只剩重力的身体。
3亿多年前,有一些鱼,为了生存,在鱼鳍里进化出了骨头,出于陆地粮食的向往,它们爬上了岸,花了4000万年的时间进化为两栖动物,后来进化成飞禽走兽乃至你我。

而有的鱼鳍里虽然长了骨头,却并不喜欢陆地生活,仍然选择待在海里,当起你我的远方表叔(不想上岸没进过城的那种)——腔棘鱼。

腔棘鱼示意图  图片来自百度腔棘鱼示意图 图片来自百度

科学家们研究了很多不同种类的表叔,啊不,腔棘鱼化石,证实了这一目曾经的辉煌。

腔棘鱼化石 图片来自百度腔棘鱼化石 图片来自百度


在我们中国的贵州关岭和广西也出土过腔棘鱼化石,贵州关岭空棘鱼,科学命名 Guizhoucoelacanthus Guanlingensis,Guanlingensis 取自发现地的名称。这里本文有一个伏笔埋在后面。关岭空棘鱼的化石据说收藏于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希望有机会能看到。


地球进化史几亿年,许多物种都灭绝了,这链接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腔棘鱼,也理所当然地认为“灭绝”了。
然而,谁也没料到:它不仅活着,还长得跟化石上的样子一样!(它居然还没有把自己看烦吗?)


海王总在鱼市场


1938年的一天,在南非东伦敦港附近的市场,东伦敦博物馆工作的拉迪玛女士目击并画下到第一条腔棘鱼的草图,14年后,第二尾腔棘鱼在科摩罗岛出现,学术界成功记录下它并正式确定它的存在,这只腔棘鱼被定为矛尾鱼目,以第一个发现者拉迪马女士的名字命名为 Latimeria chalumnae,中文翻译为西印度洋矛尾鱼或东非矛尾鱼。
1593096818122184.jpg
                               
科摩罗甚至为发现腔棘鱼专门发行了邮票

此后数十年,位于莫桑比克通道的东非数个国家都有矛尾鱼的目击报告,它们都是同一个品种,东非矛尾鱼被认为是“世界仅存的腔棘鱼”,直到1997年9月18日印尼海王的现世。
也在鱼市场。
那一天,阿纳兹和马克·埃尔德曼夫妇在美娜多附近的小岛马纳多图阿Manado Tua的菜市场上拍下了一条奇怪的大鱼,因为颜色偏棕,跟颜色偏蓝的东非腔棘鱼有些偏差,马克判断不准,拍完照片就有人把鱼买走了。
马克·埃尔德曼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员,当时在苏拉威西工作。蜜月结束后整理照片,他们意识到了这很可能也是一条腔棘鱼,心情就像“自家的花园里发现了独角兽,结果拍了几张照片就让它走了”。小两口懊恼不已,于是返回美娜多,在Manado Tua岛住下并发布寻鱼启示。渔民常抓一些大鱼给他辨认,最终认定那只鱼就是当地人口中的“Raja Laut”。

Manado Tua 离布纳肯不远,是布纳肯国家海洋公园的五个小岛之一,我们常去那里潜水,该岛潜点请戳链接查询:美娜多·布纳肯及部分周边精彩潜点介绍


经过小一年的等待,1998年7月30日,又一尾腔棘鱼在美娜多附近的深水鲨鱼网中被活捉被送去埃尔德曼夫妇处。它有1.2米长,29公斤,被捕捉后活了6个小时,埃尔德曼想要观察它的鳍的运动和其他生物行为,将其放入大海中,记录下了珍贵的音像资料。

0.jpg他太太阿纳兹也穿上水肺装备下到水中,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这条鱼死后,马克将它用液氮保存起来捐赠给印度尼西亚动物博物馆。1999年它被正式描述,是为矛尾鱼的另一个物种,科学命名为:Latimeria menadoensis(印尼矛尾鱼),跟它的非洲同学相比,它的外表颜色偏棕。


西印度洋矛尾鱼和印尼矛尾鱼的对比  图片来自日本奇谭社推出的深海生物挂饰西印度洋矛尾鱼和印尼矛尾鱼的对比 图片来自日本奇谭社推出的深海生物挂饰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鱼引出了几位“学术婊”,有人利用了马克提供的数据和捐赠的鱼,抢先发表了描述论文,文中没有一个字从未提到马克,更不要说通知他。因此,印尼矛尾鱼的命名拼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注意看矛尾鱼的第二个名字Menadoensis为其发现地。Menado,是印尼爪哇人拼写美娜多的一个错误习惯,当时写报告的人甚至没有考察manado的城市名字,就急急忙忙地交了论文。
当马克提出抗议时,他们反驳说:95年就在爪哇南部发现的矛尾鱼的踪影了,于是大家继续呵呵,爪哇的鱼取个名叫Menadoensis是什么意思呢?应该叫Javaensis才对呀。
美娜多人也很郁闷,好不容易出个举世之宝,还把地名给写错了。话说,马克为了找腔棘鱼,在manado住了1年多,换成是他,怎么可能把名字写错? 踩着一地鸡毛,科考的事情还得继续下去。
印尼政府先跟风发了千禧年印尼矛尾鱼的邮票。

1593093867127331.jpg


接着陆续都有团队前来进行科考,其中最勤劳的算是日本团队。日本对腔棘鱼表现出了几乎痴迷的兴趣,据说,日本皇家成员还参加过腔棘鱼的解剖。

从2002年到2015年,日本团队Aquanarine Fukushima 陆续前来美娜多进行科考,留下许多珍贵的影像,他们记录过:

5条矛尾鱼同一窝;25个长约3厘米的蛋;一只未成年;还有特别棒的视频。


微信图片_20200607144708.jpg

经过日本团队的多年的考察,他们发现,不仅在布纳肯海洋公园,在美娜多沿岸都有矛尾鱼的踪迹,从而推断印尼矛尾鱼很可能也会随洋流出现在其他地区。



到了2007年,当地渔民在布纳肯国家海洋公园(地点坐标,潜点Sachiko和Tanjun parigi 前面,我们店出门左拐5分钟)附近捕获了一条1.3米长,重达50公斤的腔棘鱼,它离开水之后存活了18个小时。此时社交媒体已经非常发达,Youtube上都能看到当时的视频,由于传播的力量,这条鱼轰动了全印尼,那几年成立的公司纷纷给自己的店命名为Raja laut,乃是当时的大流行。



就是这条鱼 美娜多的滨海路上,也立起来一条金灿灿的印尼矛尾鱼雕像。所以,来美娜多旅游的客人们,如果你们在广场附近看到这条奇形怪状的雕像,不要嫌弃它,咱们的老祖宗以前也长那样。

关于海王那美好的一切 作为一个潜水员,学习海洋生物的目的,就想万一哪天能看到它。然而……
矛尾鱼生活在100-300米的深度,居住在有岩洞的地方,水温约15-18度。不是因为它们真的喜欢这个深度,而是这个深度的水够凉,让它体感舒适。所以如果只是休闲潜水的话,我们在布纳肯国家公园那几百米的大峭壁潜水的时候,只能默默地明白脚底下有它们遥遥相望。
矛尾鱼有8个鳍,背鳍2个,胸鳍2个,身体下方骨盆处有2个,1个鳍在肛门处,1个巨大的尾鳍被矛状的结构分开——所以人家叫做矛尾鱼。仔细看下图里各鳍里藏着的骨头。

示意图来自The Washington Post,作者 Susan L. Jewett/ Patterson Clark示意图来自The Washington Post,作者 Susan L. Jewett/ Patterson Clark


鳍那么多,腔棘鱼可以随便动一个就保持身体在水中的平衡状态,一动不动,即便是一窝鱼待在一个小洞的,也不会挨着对方,保持着绝佳的社交距离。其他的鱼遇到问题唯一的处理方式是转身跑,它们不仅可以干净利落地转身,关键时刻还可以倒踢。一旦它开始游动,8个鳍都能独立往不同的方向翻,跟跳舞一样。就像这样: 

动图截取自日本团队的视频动图截取自日本团队的视频


腔棘鱼通常是倒立姿态,脸朝下。嘴很小但是颚可以开得非常大,看到猎物,嘴巴往上一掀,啊呜一口把猎物吞下去,甚为凶猛。它的眼睛很大,吸收大部分短波长的光以适应不良的光线,腔棘鱼对视觉的依赖性并不强,它的头顶有感官系统,打猎基本靠这个。




别人的潜水与别鱼的相会


休闲潜水不能看它,但是技术潜水总是可以的吧。

随着技术潜水尤其是CCR的发展,西印度洋矛尾鱼的影像记录多了起来,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国家地理频道的这一段视频。这一段视频拍摄于2011年,领队Peter Timm被誉为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到矛尾鱼的第一人,视频拍摄人Robert Whitton,Daniel Stevenson和Richard Pyle。遗憾的是,Peter Timm于2014年一次潜水事故中去世。


这段视频这几年我们每年都会翻出来看个几遍。拍摄者还有约20多分钟的长视频记录这次拍摄的过程,摄影师Richard在100多米吸着氦气,变着调子跟矛尾鱼说告别“It was a pleasure to know you”,非常可爱。 

再随后,大家对这张图片就很熟悉了。这是法国著名摄影师 Laurent Ballesta 在130米深处拍摄的,他和他的团队在前几年进行西印度洋矛尾鱼的科考拍摄,现在全世界都在等他们的纪录片早日播放,本文的开头的视频是他们的预告片。

bf79fa02ly4gfqvso4s8fj20de0gqt8q.jpg

Youtube上面还有许多其他技术潜水员去看西印度洋矛尾鱼的视频,近两年尤其多。

而相对应的,印尼矛尾鱼的科考活动和记录却几近停滞。


然而只要它们仍然好好地生活着,总有一天,会跟它在深海里再相会,希望那时,也有我们中国潜水员的身影。
所以,技潜吧,少年。